小微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這并不是一個我國獨有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新問題。當我們把問題敞開給銀行從業人士討論,為什么不敢把錢貸給小微企業時,我們會得到兩個方面的觀察。
第一個方面,是從銀行自身體制機制出發的。
其一,目前銀行整體利差收窄,貸款創利不高(基層可是靠創利提費用和獎金的),沒有存款,基層就動力不足了。如果要拉高創利以帶動高收入,做中小微企業的,只有一條路子,就是做成批量化、規模化。但一做大規模,不良就會跟著起來。
其二,盡職免責的問題。基層幾乎沒什么辦法全身而退,最輕的懲罰,也是扣創利和費用,最麻煩的還得被“就地免職、專職清收”。在銀行這種“不靠固薪靠浮薪”的體系下,這樣一來,基層就沒什么動力了。
就算他們放貸20筆,19筆都賺了,1筆壞賬,并且19筆貸款為銀行創造的利潤大于那1筆壞賬帶來的損失。但這依然沒用,一碼歸一碼。為銀行創利,獎金(費用)也許幾萬塊,放出一筆壞賬,就倒霉了。
一名銀行客戶經理給“愉見財經”留言說,行里的貸款審批表上,最后有“清收人”一欄,如果放貸給民企,他每次簽下這一欄就心驚膽戰,總覺得自己接下來都是在地雷上走,保不準哪個民企出事了跑路了,地雷就要炸到自己。而作為最后清收人的,一般就是客戶經理或支行行長。“民企貸款,放得多(自己就)死得快。”他的留言,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部分基層人的心態:為了自己的職場前途,還是放貸國企來得劃算。
事實上,不光是基層會猶豫,分行評審也會掂量,因為出現不良他們也會被追責。于是現在的格局,就變成信貸部門和風險部門、上級行和基層行的博弈。催了好幾遍,下面就是動不起來。
然后就又開始動歪腦筋。好比,4.6%利率放貸小微,讓他們轉手存個4.7%理財,你也得了好處我也安心了;又好比,通過供應鏈等模式讓國企擔保,或是讓民企作為“通道”拿了貸款后轉幾道彎最后流向國企、平臺、房地產,這樣一來,受托支付也滿足了、行里指標也完成了、存款沉淀又出現了、民企通道費也到手了、國企平臺又有錢了、業務員的一顆心也落地了……
總結來看,從性價比的角度一目了然:放貸中小微和放貸大企業,工作量是一樣的,但大家還是愿意做大公司,一來風險小一點,二來存款都多一點。銀行基層靠此保證基本收入。
所以從自身體制出發,信貸支持中小微企業,需要走的第一步,恐怕是“考核機制”的改變,創建差異化考核標準,比如考核客戶數、結算量、綜合產品運用數量、公私聯動效率等。
第二個方面,也是所有迷思真正的癥結、核心,其實還是小微企業們自己——到底發展得好不好;以及,到底,在當前其它外部環境都不變的情況下,就算給他錢,他能不能真的發展好?
我們會問,他為什么要用這些錢?借錢都花去哪里?花這些錢是讓他的經營變得更好嗎、有財務假設可支撐嗎?他靠什么還錢?有什么因素會導致他還不出錢?還不了怎么辦?
在這一串KYC式的追問里,“愉見財經”想先拋出五個我們的核心觀點,小微企業們想要這樣的發展環境:
第一,資金的適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小企業發展業務如果要用500萬,只給50萬,他會發展不下去;但給5000萬,不止他最終會撐死,還會在死前釀出更大風險,如果整個行業如此,還會導致實業空心化。
我們會發現每輪信貸擴張周期里,都有一些行業,做實業的紛紛變成了做金融的——在外面放息、在套杠桿玩資本游戲、在資金進入房地產……或者實在管不住自己的,在澳門。
一時吹上天有什么可樂的?誰笑到最后誰才笑得最好。而那些最后能挺過周期起伏的企業,“愉見財經”當了9年財經記者觀察了9年樣本,發現都是專注于主業、且主業能跟上時代保持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無一例外。
第二,資金的平穩。不要一腳油門給得過多,再一腳剎車立馬收貸,越是小微企業越是經不住這么往復折騰。有些生產線改造升級鋪下去、有些科技研發投下去、有些跨境貿易單子接進來,真不是一年兩年就必須立竿見影的。給他一個穩定的中長期預期,比一時半會塞給他一大筆貸款要好得多。
第三,我替基層行討了考核制度上的公平,也想替整個銀行業討一討:不只是在MPA參數之類的給以調整,也給銀行們在專項領域(比如科技型小企業)多放開“投貸聯動”的口子吧,讓他們也風險收益對對等。
放貸那些科創企業、初生牛犢的小微企業,這種風險,在4點幾、5點幾(即便再上浮幾個點)的貸款計價模型里,其實賬是算不過來的,所以銀行們才絞盡腦汁想出各種往大里傍的模式(比如傍大企業的供應鏈),才絞盡腦汁挖人家的抵質押擔保。所以,也許對于某些特定業務品種,不如允許他們有風險隔離好的投行業務或資金,在有充分風險cushion的模式設計下,也可以“股”而非以“債”的方式進去一點,這才是風險收益對等。
第四,高企的借貸成本,不一定是企業們經營不善、資金鏈出問題的原因,那反而很可能是他們經營不善、資金鏈自己亂撬杠桿撬太高鬧出毛病后——的結果。所以不要總是罵罵咧咧說企業死于資金困難。
第五,制度的進一步公平,稅收的進一步減負,讓真正有技術、有經營能力、有核心生產力的中小微企業更方便地做生意,更安心地投研發,也許比貸款更重要。
說到發展環境,我有時候甚至祈求那些PEVC的資本方,都淡定點理性點:不要有事沒事就吹風口,三年吹起豬三年摔死豬;不要總是玩那些業務都沒跟上就砸錢圈地盤、砸錢燒流量、創始人出來對賭后再無自主戰略可言、然后全行業“割喉式競爭”,最后鮮血一地集體死光的游戲,好嗎?
我們的“割喉式競爭”,已經前有光伏、后有共享單車了。我相信即便是兩年前還在巔峰里的共享單車,腦子清醒的人都發現不對勁了,滿大街顏色各異堆得雜亂無章的單車,已經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已經混亂,但問題是,資本助推下的“割喉”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喉都割了停下就是等死,所以只好繼續往前找死。誰都希望自己是等別人都死后、終于可以撐到最后而馬太效應活下來的那家……
看看人家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么多年,誰割過誰的喉了,理性良性競爭才能共同發展,大家都有錢賺。老話說得好,和氣生財。
在浙江的調研中,“愉見財經”走訪接觸了十多家小微企業主,從最古老的盲人推拿到最現代的跨境電商,從文化程度一般的當地老板到喝過洋墨水的海龜,我們發現了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他們對金融知識仍然缺乏、風險意識相對淡漠。
舉個例子,某上過大學的年輕老板問:“我有個朋友說自己的公司流水申請貸款不夠,他要我幫忙借用我們公司的流水來增加擔保,我幫他提供了,這有沒有風險?”
由于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銀行會要求貸款企業用其它公司流水增加擔保的說法,我們便幫他進一步查詢,最后發現,這個貸款放款也是放到這位老板自己公司的賬戶。
——法律上,這筆貸款的申請主體就是他本人,用款是其他人,而他自己卻渾然不覺。甚至還發問:“這個貸款萬一我朋友還不上款了,我有沒有什么需要連帶負的責任?”
“這不是你有沒有連帶責任的問題,你就是責任主體。”
進行采訪的同事對這一個小事件感觸很深,進而走訪發現,在浙江這樣的熟人信用社會里,人們習慣了的民間借貸,朋友之間一個電話就網銀轉賬互相借錢,這縱然也有搞活經濟的諸多好處,但當地不少老板本身自己經營尚可,最后貸款還不上出了風險,根本原因就是借別人錢收不回。
不管小微企業主在自己的行業是多么優秀和專業,對金融知識的缺乏,仍然會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一名一線小微客戶經理對“愉見財經”說,要加強政策、尤其是162號文在小微企業主中的宣傳和解讀,不然他們根本不知道有這些優惠政策,自然也不會將之為我所用。
銀行與金融科技融合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銀行即服務。
2019年6月14日,億歐智庫研究院將在“2019丨全球新經濟年會·金融科技峰會”上發布《2019開放銀行與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深度解讀金融科技賦能開放銀行的融合與落地應用——上海·虹橋·世貿展館邀您見證!搶票鏈接: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18